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

1121 ~ 1130

此諸經印順未收入〈道品〉。

佛陀問釋迦族人,是否敬持八關齋戒,族人回說有時有,有時沒有。佛陀告訴他們,這樣是不對的。就算積聚財富,也要每天持之以恆,何況是修道證果呢?佛陀說,不必像積聚財富,要10年、20年,我的聲聞弟子中,有的只要一日一夜(因為先已入流),便可百、千、萬歲,一向喜樂;因為他們證得二果或三果。(1121)

1122經和修道似無關係。難提問的是要如何探望安慰病中的(入流)在家弟子。同樣也是入流的在家弟子去探望病人時,要再確認提醒病者四不壞淨,令病者得安慰蘇息。接著,可以問他是否顧戀父母、顧念妻子、人間五欲。人既然一定會死,用顧戀為?人間五欲還比不上天上勝妙五欲,而天上妙欲亦無常、苦、空、變壞之法;惟有捨離「有身 self-identity」顧念,才是真的解脫;這種解脫,無論在家出家,是沒有差別的。  

1123經說,具備四不壞淨才是善利,而非和佛陀有親戚關係。1124經說,天神說若具備四不壞淨就和他們差不多了,他們也是這樣才往生天上,皆大歡喜的。

1125經說,證入流果必須具備四個條件:親近善男子,聽聞正法,內正思惟,法次法向。1126、1127經說,具備四不壞淨亦為入流的四個條件。前者是隨法行,後者是隨信行。

1128 ~ 1130經,說明四沙門果。論母解釋,具備四不壞淨,能順歡喜五種隨念,即是二果斯陀含。三摩地尚未成滿,未能完全離欲,不能順歡喜天隨念。六種隨念都能成就,即是三果阿那含。然六種隨念猶是世間法,無法藉由它們來記別阿羅漢果。

855 ~ 860

若是只有淨信,沒有淨戒,「於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」,是為放逸,仍是凡夫。具備四不壞淨,卻不修定,雖已入流,亦是放逸,「未趣上位所修道故」,只能記別預流果證。(855、856)

857 ~ 860經提到六隨念,是對在家弟子難提說的。難提問,對於我輩念頭不停歇的世俗之人,若不能親臨佛陀,那麼念頭要置於何處?南傳 AN 11.13 中,佛陀提到,應該要有信念、堅持不懈、念、定、明辨,才能修習六隨念。若住若行,若坐若臥,乃至忙於工作,與妻、子俱,都應經常繫心於此六事。860經中,佛陀對波斯匿王的侍從官說,居家生活是修行的障礙;侍從官向佛陀抱怨,他們當侍從官的障礙,遠大於居家生活,因為他們要照顧宮女及公主們,又不能有邪念。佛陀為了安慰他們,就說了六隨念(南傳為四不壞淨:佛法僧捨),而且稱讚他們樂於施捨。

851 ~ 854

四不壞淨是一面法鏡;如來諸聖弟子執此證淨法鏡,可以如實觀自身所有染淨諸相,不待他人認證。成就四不壞鏡的佛弟子,若有必要,可以為自己記說入流,不會再墮惡道。

854經中,弟子們不斷來問何人命終後會怎樣、會去哪裡,連佛陀也不耐煩,因此有〈法鏡經〉之說。這事在南傳長部16經亦有記載,發生時間在佛陀入滅之前不久。

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

847 ~ 850

四不壞淨亦是四種天道,玄奘譯為「天路」,這也是比喻說法,並不是成就四不壞淨就會升天。論母云:「若第一義清淨諸天,說名最勝無有惱害;由身語意畢竟無有惱害故。」因為四不壞淨也是畢竟無有惱害,所以說它們是天路。(即依如是清淨天性,說四證淨,名為天路。)

諸經經文中只提到四隨念,然論母則說以四不壞淨為基礎修「六隨念」,並說要依三種門而修。

850經中有:「彼聖弟子念如來事已,心(離)貪欲纏、瞋恚、愚癡纏;其心正直,念如來事,是聖弟子得法流水,得義流水,得念如來饒益隨喜。」論母云:「由勝義諦理所得隨念,名義威勇;由世俗諦理所得隨念,名法威勇。」

藉由修六隨念,可以修定,進‌而證得二果、三果。其訣竅是:「於此如來事,生隨喜心;隨喜已心歡悅,心歡悅已身猗息,身猗息已覺受樂,覺受樂已三昧定。」法事、僧事、戒事,亦復如是。

836

論母云:「四大種可令變異,非已成就四種證淨諸聖弟子,可有變異。」此即經中云:「若四大:地、水、火、風,有變易增損,此四不壞淨未嘗增損變異。」但論母所述理由甚不可解。其云:「一向決定能往善趣,成就證淨諸聖弟子,猶有住於善趣(之)三種諸大互違變異所起重苦怖畏,然無惡趣所有怖畏。云何三種重苦怖畏?一者病苦,二者老苦,三者斷截末摩(死節、死穴)死苦。」這有點像佛陀說的,縱使海可枯,石可爛,愛結不斷!雖然一向決定能往善趣,猶有三種諸大(四大)互違變異造成的痛苦,但卻不影響他們往生善趣。

835

南傳 SN 55.1 亦明指僧寶為四雙八輩之士。若能成就四不壞淨,便能解脫六道惡趣之苦;轉輪王卻還是有機會在惡道輪迴,故雖具四種神力,王四天下,猶不及四不壞淨之成就。

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

838 ~ 841 & 1131 ~ 1134

此諸經將四不壞淨與四食相類比,謂四不壞淨為安樂之食(nourishments of bliss);除此之外,也是福德潤澤、善法潤澤(bonanzas of merit, bonanzas of skillfulness)。南傳SN 55.31 明指僧寶為四雙八輩之士。論母云:「如是證淨,善能滋潤一切墮界白淨法故,名滋潤福;能引殊勝諸聖道故,名滋潤善;能引所餘煩惱斷故,名能引樂。」故知,四不壞淨是福、是善、是樂。

相對於淨戒成就,佛陀要在家弟子能捨(840)。

印順未將 1131 ~1134經編入〈道品〉。